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花岗岩的形成构造环境
2012-07-01 嵖岈山风景区嵖岈山岩体时代为113Ma,即中生代的晚期,是扬子、秦岭、华北三大板块在印支期拼合之后的中国统一克拉通背景下生成的。在Nb-Y-Ce判别图解上嵖岈山岩体属A1型花岗岩说明嵖岈山花岗岩形成与地壳有关的后造山环境而不是与地幔有关的A2型(图12),在R1-R2图解上(图13),嵖岈山花岗岩落在造山晚期,有的接点接近非造山区, 说明形成于后造山与非造山之间的转折期,岩体没有接触变质及侵入片理,说明岩体是被动侵位。而岩石的矿物颗粒较粗且岩性较单一。钾长石结晶较好,并发育晶洞、晶腺构造,岩浆经过较充分的结晶钾长石具环斑结构等均表明嵖岈山形成于较稳定的张性构造环境。这些宏观的地质特征与各类地球化学判断的结果是一致的。
研究表明华北陆块南缘,在经历了主造山期(晋宁期—印支期)复杂的板块构造体制演化之后,在燕山期发生了大规模的陆内造山运动,由于秦岭板块沿商丹构造带自南向北大规模的陆内俯冲的影响,
在华北陆块南缘地壳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特征的花岗岩。据研究,早期陆内俯冲地壳加厚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合峪—交口—祖师顶岩浆混合花岗岩带,中期地壳抬升在走滑剪切作用下形成四棵树—神林—黄山S型花岗岩带,最后地壳裂解拉张环境下形成了以太山庙,嵖岈山,张世英,角子山等为代表的A型花岗岩带。时间相当于白垩纪晚期(110-140Ma)。这一时期的A型花岗岩与白垩纪早期-侏罗纪的花岗岩不同,后者在秦岭与华北陆块拼合之后,岩浆作用还仍然具有俯冲碰撞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一系列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示着华北南缘已完全进入了后造山的阶段,地壳已完全处于伸展拉张的环境之下,进入了一相对稳定的演化阶段。